2015年以来,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校园足球工作坚持以“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快速推进,在普及校园足球、扩大足球人口、提高竞赛训练水平、提升保障条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校园足球度过第一个5年发展历程后,有必要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角度,重新思考校园足球的价值,进一步审视校园足球的站位,加快消除校园足球发展中的“偏离”现象,更好地规划校园足球的未来。

 

  • 新时代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

(一)校园足球的缘起

校园足球,是青少年校园足球的简称。校园足球一词被广泛地应用是在2009年以后,其标志是,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

当时,下发《通知》开展校园足球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为了摆脱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困局。

1992年,为提高中国竞技足球水平,以“红山口会议”为标志,中国足球实施重大改革,除了推出一系列青训计划以外,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实行足球职业化。足球职业化改革10年,以2002年中国男足第一次打进世界杯为标志,中国足球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3年,为进一步推进中国足球改革,中国足协提出《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期望中国足球从此走上高水平发展道路。

然而事与愿违,中国足球水平除了足球职业联赛顺利举办以外,其他众多预期的目标都没能实现,竞技水平开始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重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是症结所在。10年职业联赛,没有下功夫建立必要的梯队,为了赚快钱、出成绩,不但耗尽了之前的发展积累,而且人才涌现的道路被阻断,中国足球人才出现严重的断层。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旨在构建青少年足球训练与培养体系的校园足球应运而生。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5年的校园足球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实效。2009—2014年,每年5600万元左右的投入,对于足球启蒙、优秀人才选拔、运动员训练与培养、赛事体系建设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这样的校园足球,仅仅保证了青少年足球赛事的基本运行,只能局限在体育系统内部和为数不多的中小学校。最后的结果是,足球后备人才依然严重匮乏,梯度建设有名无实。中国足球竞技水平也因此不升反降,在国际比赛中一败再败。

(二)新时代呼唤新的校园足球

一方面,中国足球要腾飞,离不开足球人才。优秀足球人才在哪里、如何被发掘、如何培养?如何保证不能进入职业体系、中途被淘汰的足球运动员依然能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和职业训练?如何保证退役足球运动员的职业转换?如何保证全社会都理解、支持发展足球?这些问题不解决,足球就无法持续发展。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体育部门根本不可能实现。

从另一方面来看,之所以以往的青少年足球不能完成振兴足球的重要使命,根本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一直主导青少年足球。其具体的表现为,从青少年中选拔出运动能力好的青少年,然后将他们集中到封闭的环境,用自认为有效的训练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培养成为能踢球、能拿成绩的足球运动员。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考虑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为了出成绩,刻意忽视他们的学业和行为规范,断绝他们与社会的交往;为了近期成果,不惜代价,让他们遭受超出承受能力的负荷,揠苗助长,不计长远发展。总之,一直延续的做法不尊重足球规律、不尊重育人规律,是一种典型的脱离同伴、脱离学校、脱离家庭的封闭式精英模式。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必须被打破。

因此,改变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赋予校园足球新的内涵,开放办足球,全社会办足球,实现校园足球的“动能转换”势在必行。

2014年12月26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八家单位的负责人在主会场发表讲话。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原来由国家体育局主导的校园足球转变为由教育部牵头、国家多部门联动主导。从体制上全面扭转了由一个部门主导实施的局面。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中国足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做出一系列重要批示,强调振兴足球事业要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着力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因此,校园足球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的重要工作。从根本上讲,新的校园足球,是适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代发展需要的校园足球,是“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

 

二、新时代校园足球需要更高的站位

毋庸讳言,2009年校园足球推进伊始,就是一路坎坷。之所以不能有整体性的突破,从根本上讲,还是社会整体认识的问题。国内大众对世界足球、中国足球、校园足球的认识仍停留在较低认知水平。在我国,社会上大部分人认为足球就是一项运动项目,教学生踢球,就是教会学生足球的知识、技术和战术,教会他们比赛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天赋,能成为运动员,还可以为国争光。正是这种过于简单、低水平的社会认知,导致了中国足球长期得不到真正重视。

因此,推进新时代校园足球,必须要有新的更高的站位。

(一)新时代校园足球要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的一个目标是: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软实力”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一个国家,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要依靠硬实力,但是绝不能忽视软实力。从发展的角度看,当下的中国,硬实力发展迅速,但是软实力发展滞后,存在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实现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均衡发展。

从理论分析到事实判断,不难发现,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无疑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也就是说,体育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体育文化软实力,是指基于体育体制建设和事业发展成就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所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各项体育项目的水平,尤其是集体性运动项目的水平,就是以体育为媒介,增强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文化软实力更容易透过影视作品、体育比赛、音乐、美术等“世界语言”彰显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目前,在中国的文体领域,中国的乒乓外交、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武打明星李小龙、钢琴家郎朗等,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性、标志性事件或人物。

遗憾的是,这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标志还较少。以足球为代表的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是体育的标志性项目。但目前,我国的足球等集体类体育竞技项目水平普遍低下,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形象较为不相符,不仅影响体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阻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因此,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体育事业,绝不仅仅是推动一个足球项目的改革,其重要意义在于,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独特力量。

(二)新时代校园足球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拓有效路径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以及不科学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我国教育在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智育轻体育倾向严重。为了提高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其后果是体育成为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由此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事实上,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还是显性的,更令人担心的潜在的不良后果是人格发展不健全,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扭转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推进素质教育,要从薄弱环节体育入手。以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为标志,以大力推进阳光体育为重要举措,学校体育拉开全面改革大幕。经过近3年的努力,学校体育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出现整体向好的趋势,体育地位出现上升态势。

素质教育尽管取得进展,但是由于自恢复高考以来,以文化科目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的招生制度没有改变,教育制度建设也没有及时跟进,政策推进出现衰减现象,因此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在“热闹”之后渐趋冷清,学校体育又渐渐回到不利地位。

这个情况说明,学校体育改革的持久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共同支撑。在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学校体育改革需要有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的加持,其生命力不可能旺盛,改革发展难免遭受巨大的阻力。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足球从发端到今天,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足球精英,更重要的是孕育了足球文化,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推动了足球产业,发展了世界经济。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足球吸引了全世界超过12%的儿童青少年参与其中。

因此,新时代校园足球的推进,要借助足球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儿童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职业运动员,除了教会他们足球技能、练就他们强壮体魄,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从而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1.充分发挥足球运动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

足球是典型的综合运动,足球运动对大脑的发育有直接促进作用。第一,运动时需要动员身体各个系统,组织开展高强度工作,为满足运动需要提供氧气、能量等营养物质。儿童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发展处于快速敏感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充足的物质供应,有利于大脑的发育和大脑潜力的开发。第二,科学研究证实,7~11岁的青少年参与适合的运动,可以强化大脑神经与肌肉的联系,提高大脑神经系统支配肌肉的兴奋性,提升大脑神经对肌肉的动员效率,发展高水平的控制能力。第三,适合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建立更多连接,从而为智力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足球竞赛是典型的高智力体育游戏,节奏快捷、对抗激烈,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战术组合复杂多变,要想在足球竞赛中胜出,必须依靠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和判断等智力因素协同配合。同样,足球竞赛过程也反过来促进这些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就是说,儿童青少年从小参与足球运动,可以促进他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2.充分发挥足球运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是教育家蔡元培在主持北京大学工作时提出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身体活动,同时还是一种教育手段。它在对体格塑造提升的同时,还促进了人格的健全发展。他希望中国的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

人格是一个人在适应或改变环境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独特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特点。人格是社会性发展的结果,人格健全与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密切。

除了与生俱来的特点,健全人格形成的渠道和方法多种多样,德育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是,由于人格的养成是在社会现实中与他人、与环境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交往的频次、环境的复杂性影响人格培育的质量。体育运动,尤其是团队项目,由于场景的复杂、交往的频繁,给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真实且高效率的环境。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安吉拉·达科沃斯总结了运动对于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她认为,运动过程,提供了有效的人格培育环境。运动中,要忍受时间和欲望的煎熬,就需控制情绪;要竭尽所能取得成功,就要不抱怨现状,不畏惧失败;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就要目标清晰,专注力强,坚持不懈。

竞赛是本能、竞赛是乐趣。足球运动长盛不衰、日益繁荣,正是充分满足了参与者的基本心理需求。校园足球通过丰富多彩的赛事设计,如,班级赛事、年级赛事、校际赛事等,可以培养规则意识、公平参与意识;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增进信任关系。

在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治安不好的国家和地区,足球甚至是用来吸引青少年参与、消除种族歧视和偏见、减少吸毒和吸烟行为、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三)新时代校园足球要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国的国家战略。衡量人力资源的水平,有2个因素,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人力资源的质量,取决于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显然,人的体质健康,是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

1.要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动态变化呈现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不匹配的发展趋势。

为全面了解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从1985年开始,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组织了每5年1次的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从1985—2019年,中国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明显增长,体现良好的生长发育趋势;但是,中国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总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除了学生机能、体能状况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出现新的突出问题。如,视力不良、超重和肥胖问题等。

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不足。而运动不足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中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特别爱好的体育运动项目。推进校园体育,就是要利用足球运动的特点,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保证中小学生通过足球爱上足球、通过足球爱上运动,在足球等集体运动项目中,有效改善和增强体质健康。

2.要为国民一生幸福奠定身体基础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从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对成年以后的健康、生活影响巨大。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身体活动与时间支配:全球都在远离运动”项目研究显示,儿童时期不喜欢运动,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带来不利。不利的后果是30%的人会发展成为肥胖者,成年以后成为肥胖者的概率是运动充足儿童的2倍;身体健康状况整体变差;学业成绩比运动充足儿童要差;工资收入要比运动充足儿童低;每年生病天数增加;一生中致残率增加;寿命减少。

从小没有养成运动习惯而导致的运动不足是成年人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成年人的过早死亡、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Ⅱ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结肠癌和抑郁症等疾病都与运动不足有关。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运动科学系教授史蒂文·布莱尔在2014年中国慢性病大会上公布了一项调研数据:全球每年因运动不足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530万人。

为了治疗各种因运动不足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各国政府必须支付巨额的医疗经费。研究显示,中国2008年遭受的医疗损失是200亿美元,大致是政府年度医疗保健总预算的三分之一,预计2030年,损失将达到675亿美元。

当前,沉重的医疗负担,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

足球是全球性的体育运动,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其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积极参与,是因为足球在满足身心需求、促进体质健康、推动文化交流、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因此,以更高的站位认识校园足球,积极推进校园足球,让更多的儿童青少年参与足球、喜欢足球、享受足球,于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必将大有益处。

声明:本文内容为《校园足球》杂志独家特约稿件,如有微信公众号等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如有个人转载,请直接转发。

吴键 (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100088)

 

(本文已刊发于《校园足球》2021年第1期“特别关注”栏目)

上一篇:推荐阅读丨紧抓机遇 夯实基础 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