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指导思想本节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足球教师通过模拟“交通环境”,打造沉浸式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同时,通过设置各种“任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脚背正面运球姿势,发展足球专项运动能力,并渗透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正>笔者通过改编足球游戏,探索符合队员认知特点和技能发展水平的足球训练模式。基于游戏化学习理论,通过创设特定的游戏情境,引导队员在趣味性活动中初步建立攻防转换意识,并系统培养其控球能力和战术转换能力,显著提升了队员的足球运动水平和战术素养,深化了队员对足球运动策略的理解,有效促进了队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正>《校园足球》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国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035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刊物号:CN10-1333/G8)。1.要文要论。主要刊发校园足球有关政策、权威解读和落实情况跟踪报道;有关领导同志、权威专家的重要讲话、观点和研究。
<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刊物邮发代号82-672订阅方式:1.邮局订阅:可直接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72。2.杂志社订阅:全年12期邮购价为180元,可随时订阅。户名:《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有限责任公司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支行账号:75080188000064481联系电话:010-66093757,010-66093758(说明:平邮形式免邮寄费,如需挂号邮寄加收挂号费3元/期,全年36元,共计216元)3.微店订购:可扫描下方中国学校体育微店二维码订购。
校园足球作为一项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笔者通过挖掘校园足球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意义,提出采取多样化手段明确规则体系;树立好教师、学生的榜样作用;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建立完善奖励和惩罚机制;定期反思与总结等策略,以期为进一步强化校园足球立德树人育人功能提供理论借鉴。
<正>抢圈游戏(Rondo)作为足球训练的基础手段,对提升队员传接球能力、空间感知及团队协作具有显著作用。笔者设计“基础技术→动态场景→实战应用”三阶训练模式,通过分层递进的任务设计,解决传统抢圈教学中“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一、3VS1静态传控训练训练目的:巩固脚内侧传接球技术,提升传球准确性。通过固定站位传控,培养局部配合意识。在触球次数限制下,提高快速决策能力。
<正>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曹杨二中)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自1993年起,在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共同关心与支持下,学校从女足起步,先后与上海市梅陇中学、金沙江路小学等学校组成曹杨二中足球“一条龙”培养体系。学校作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上海市首批“足球”一条龙项目学校、上海市女子足球二线运动队办训单位、上海市高水平运动队、上海市高中专项化女子足球项目中心组学校,多年来始终将“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作为校园足球特色项目的育人目标,结合“一校一品”进行校本化课程构建,开展“以球育人、以球健体、以球益智”的足球发展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正>江苏省无锡市双河新村小学(以下简称双河新村小学)创办于1990年,是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占比80%的新村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600m~2,运动场1200m~2。学校现有42名教职工,16个教学班,597名学生,其中体育教师5名(足球专项教师2名)。学校立足校域实际发展情况,聚焦“健雅”教育,践行“好习惯成就大未来”的办学理念,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坚持将校园足球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秉持“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的育人理念,将足球运动与育人目标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之路。2017年,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运动认知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它涵盖了体能状态、运动认知和技战术的应用、体育展示和比赛等方面。笔者以足球传接球为例,深入挖掘运动认知能力的内涵和价值,提出了精研教学设计,深探技术原理;巧设关键问题,引领身体探索;创设真实情境,提升技战术能力;强化深度理解,推动实践反思等优化策略,以期为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研究围绕高职新专业足球运动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展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比较,分析已建设的本科院校足球运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方式。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研究高职足球运动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方式,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以及建立企业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践机制,提出了一条适合高职足球运动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